韩信自从被封为楚王之后,他就明白刘邦的意思。
韩信同时又很自信,我为刘邦立下了赫赫的战功。
之所以被封楚王,就是利用楚国人对我的不信任和仇恨,来约束管制我。
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,我可以说为刘邦打下了半个天下。
被封的七个王,就属自己所封的国土广大。
这一片土地,属于富裕的鱼米之乡之地。
楚国的文化,优于其他地方,有一种特殊的自信。
走到哪儿骄傲的就说我是楚国人。
自从刘邦成立的大汉朝,就发布了一条政令,所有的人都成为汉人。
韩信在原来的地方,也就是项羽住过的地方。
略微检修一下,就成了自己的王府。
跟随他的将士们曾经建议。
为了怕引起楚人的反感,最好重选一个地址重建王府!
韩信却有相当的自信,就要在项羽的霸王府的旧居住下。
他要用自己的政绩来证明自己。
我的管理优于你们佩服的楚霸王。
只有我韩信,能让你们楚人能过上幸福的日子。
韩信很节俭,他知道建一个新的王府要投资巨大。
被刘邦封为百十多个诸侯的人。
他们所封的土地,以及所有的收入。
必须按朝廷的制度,按季度缴纳一定比例的税收,不管你有钱没钱必须按时交。
这是一种强制式性的措施。
就是防止那些诸侯过于富裕。
钱多了就可能圈养一定比例的私人队伍,这对朝廷的稳定很不利。
然而作为一个封的楚王,有权利不向朝廷交任何比例的钱。
还可以拥有自己的队伍。
当然这个队伍的军费开支,是由你这国家负责。
朝廷不拨任何的款项。
而且你这只队伍的提拔任用,与朝廷没有任何的关系,全是韩信一个人说了算。
这种措施意味着什么?
意味着大汉皇帝刘邦对你相当的信任,给你充分的自主权。
韩信刚刚到韩国上任,他舍不得为自己花钱盖王府。
他要节省每一分钱,他要做出一个榜样。
向所有的人标榜,我是一个廉政节俭的韩王。
韩信清楚的知道,所有的人都承认,他是杰出的军事家。
在作战上头,基本上达到百战百胜,无一失败的战例。
可是你韩信未必在治理国家的能力。
韩信早就憋足了劲儿。
在打天下闲暇之事,就大量的游览,各种各样的治理国家的书。
并且收留了一帮当过朝廷官吏的人,以他们为基础来管理强大的楚国。
这些管理人才,基本上都是项羽原来重用过的人。
韩信对他们不进行任何的追责。
这让这些贵族,以及这些当过官吏的人感到欣喜万分。
韩信首先做到的一点,就是将原来的队伍大量的精简,就地安置。
并且根据他们的军功,分赏不同的土地。
这样做的好处,可以让他们自食其力,同时节省不必要的军费支出。
更重要的就是一旦发生战争,一声令下。
这伙作战丰富的战士,又可以返回部队,不用再培训就能直接作战。
这真是一举两得的事儿。
韩信连续发布了一系列的正令,比如鼓励商人做买卖。
加大手工房的建设,以及农田水利的整修。
鼓励生产粮食,卖给朝廷。
两年下来,在韩信的管理下,国库充裕,开始拨款建设一些道路。
韩信用自己的管理能力,向楚国人证明,我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了。
在韩信的首府,他可以穿着衣服随便的走在街上,而且身边不带任何的警卫。
走到哪里都是一帮楚国人热情的围着他。
韩信有充分的自信,我真的短短两年时间,就让你们过上了比项羽强的日子。
韩信从一个楚人对他的仇恨到怀疑,而现在却成了敬仰佩服衷心拥护他的人。
现在楚国的人依然不改变本性,走到哪里总是说我就是楚国人。
最后特意加上一句,我是韩信领导楚国的人。
这话间接的传到韩信的耳朵里。
这让韩信感到很头疼,他总不能堵住所有楚国人的嘴。
这话带有一种挑衅,就是我是国中之国,不归你大汉王朝管辖。
尽管韩信相信刘邦不会信这些鬼假话。
可是防人之心不可无,一旦碰见别有用心的大臣。
经常在刘邦耳边说他的坏处。
说韩信有野心,自己可怎么对付。
对这些谣言,第1遍刘邦反驳。
说两遍刘邦不再反驳,说三遍刘邦肯定会相信。
韩信清楚地知道,现在过上富裕的日子,以及很高贵的地位,这一切都是刘邦给的。
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,那么多有功劳的将领,他不拜其他人为上将军,单独的拜自己。
韩信早就发誓,这辈子绝对忠实刘邦。
哪怕是刘邦对不起我韩信,我绝对忠实刘邦,绝不反叛。
今年的税收格外的多,这些楚国原来的老官吏,果然有本事,国家富得流油。
韩信专门令人制作了精美的玉器,送给大汉皇帝刘邦。
这一天是刘邦的生日,他清楚的记着刘邦的生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