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312小说网>历史军事>我大明首富,朱棣天天要钱> 第十六章 朱瞻旭:是什么思想不重要,重要的寻找合适自己的路!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十六章 朱瞻旭:是什么思想不重要,重要的寻找合适自己的路!(1 / 1)

随后朱棣带着些许的怒气找到了汉王朱高煦。

也就是朱瞻旭自己的住处。

看着这居住的住处,他们都有些惊讶。

本以为朱瞻旭的住所会是豪华居所,却未曾想居然如此简陋。

朱瞻旭可是大明首富啊,坐拥家财万贯。

“汉王爷。”

“走,去见见你的宝贝儿子!!!”

听见这话的朱高煦也是有些懵。

他在家里躺的好好的,朱棣怎么就生气了?

朱高煦也是带上汉王妃,跟着朱棣朝着风雅书院走去。

路上,朱高煦揽着朱高燧询问道:“三弟,爹这是怎么了?怎么怒气这么大?”

朱高燧看了一眼朱高煦说道:“这不还是你儿子惹的祸?”

“刚刚爹在一处茶馆喝茶,要结账的时候,结果小二居然不接?”

“说是什么,没有朱氏钱庄的银票,他们转换不过来。”

听着朱高燧的解释,朱高煦瞬间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。

就是私印钞票并发行,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差不多了。

朱高煦心中冷汗,好家伙,自己虽然知道旭儿是江南首富,大明首富。

却未曾想,旭儿居然敢私印钞票并发行?

这不是死罪吗?

很快,在林阳的带领下,朱棣来到了风雅书院的门前。

看见风雅书院的时候,他们都有些惊讶。

这是?城外?

在林阳口中他们得知,风雅书院并不在临水城内。

而是在临水县的外。

来到风雅书院,映入眼前的就是那四个赫然写着的大字。

【风雅书院】

“皇上,跟我来吧。”

林阳看着面前的这扇门,眼神之中流露着些许的怀念。

时隔多年,自己终于能再次踏进这扇门了。

风雅书院规矩的第一条便是,凡是从风雅书院出去的学子。

不可用风雅书院的名声,离开风雅书院,你便是风雅书院曾经的学子。

不允许踏入风雅书院半步。

简单来说就是,风雅书院教书育人,等你毕业之后,便不在有任何的关系。

林阳缓缓推开面前的这扇大门。

一股洪亮,充满感情色彩的朗诵便涌入所有人的心中。

“尚贤、尚同、兼爱、非攻、节用、节葬、天志、明鬼、非乐、非命。”

姚广孝眉头舒展,有些诧异。

没有想到,现在居然有人在学习墨家墨子的思想?

墨子,领先时代不知道多少年的传奇。

墨家学派,一个拥有者许多传奇的学派。

而这十个词,就是墨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的总结。

顺着朗读声音他们来到了一处建筑朴素的房屋内。

只见,十几个孩子,此时正端庄的安静的坐在屋内。

讲台上,是一个气质温和,温文尔雅,样貌英气的男子。

朱高煦看着正在讲课的人,喜悦也是直接写在了脸上。

然而朱棣看着面前的此人却并不知道,面前此人就是自己的首富孙子朱瞻旭。

朱瞻旭轻微一笑,讲述道:“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述另一个思想。”

听见朱瞻旭的这话,其中一个孩童有些不惑的说道:“老师,您不是墨家思想的人吗?”

“为什么我们不能学习墨家思想?”

“老师我想要学习墨家思想,想要成为您一样伟大的人!”

孩童此话一出,十几个孩子,也是说着同样的话。

都想要学习朱瞻旭的墨家思想,因为朱瞻旭给他们讲述最多的。

就是墨家思想。

朱瞻旭淡淡的笑了笑,亲亲的敲击了一下桌子。

“无论是墨家思想,儒家思想,还是法家思想。”

“这些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,寻找到属于你们自己的那一条路。”

“墨家思想很好,但儒家思想和其他学派也不差。”

“想要成为一个像样的学者,就需放下心中的成见。”

“放下高低贵贱之分。”

经过朱瞻旭的一番解释后,孩童们便不再抗拒另一个学派。

朱棣看着面前的这个青年,虽然不知道是谁,但绝对是一个大才!

同时一旁的姚广孝和朱瞻基也能感觉到。

面前的此人,可能就是培育出大明连续七年状元的老师。

一旁的汉王看着自己的儿子如此这般教书育人,心中的骄傲之意涌入内心。

汉王妃看着朱瞻旭健康的模样,也是略微扬起一丝的笑容。

有些奇怪的是,朱棣并未打扰朱瞻旭的授课。

而是站在窗外,静静的看着朱瞻旭给一些十岁到十六岁的孩子授课。

朱瞻旭拿起一个白色的东西,在身后雀黑的墙上,写上了大大的两个字。

【心学】

“知人者智,知己者明。”

“心学是一门探寻自己内心的学问。”

人这一辈子,最难的,不是如何伟大,不是官职顶层,而是能够清楚的看清自己。

或许现在对面前这些十几岁的小孩来说。

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,但等他们长大便会明白了。

随后朱瞻旭对着孩子们说道:“现在,我想知道你们长大的目标是干什么?”

“可否告诉老师一二?”

然而,这一刻,孩子们的答案并不是各有不同。

而是整齐划一的大喊道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!”

面前的这些孩子,就是未来希望的光芒,刺入所有人的眼中。

姚广孝略带苦笑。

这一刻,他们或许明白,为何一个小小的风雅书院,一个只有十几个学生的风雅书院。

却能连续七年教育出七个状元郎了。

而他们国子监,就算在努力,最多也是五年出一个十甲(前十)。

教学的方式天差地别啊。

林阳看着这一幕,笑了笑。

老师,您还是意气风发的模样呢。

当年的他,就是受到这张载的横渠四句影响。

风雅书院收学子,每年招收两三个,然后教育的时间都是三年左右。

学子身份大多数都是平民百姓之子。

也就是说,实际上风雅学院每年毕业的学子,其实只有两三个而已。

朱瞻旭淡淡的点了点头。

或许觉得这群孩子的梦想太不现实,但朱瞻旭知道。

只有从小种下梦想的种子,才有可能发芽。

种下种子,或许会在时间的洗礼下,消失在土壤里。

但只要埋下,便有希望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