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高煦也是有些无奈道:“爹,旭儿虽然是商人,您可不能把注意打到我儿子身上!”
“而且旭儿还是您的亲孙子呢!”
听见这话,朱棣便想起了再风雅书院的那一句话。
朱瞻旭:草民朱瞻旭,见过大明皇帝陛下。
想到这句话,朱棣便来气。
一旁的姚广孝也是连忙打圆场笑道:“行了,快说说你口中的好消息吧。”
要是在说下去,都怕朱棣在来一次发泄。
此时朱瞻基和朱高燧也是将目光朝着朱高煦看去。
朱高煦也是说道:“二哥,你还是快说说你口中的好消息吧。”
朱棣则是静静的吃着菜,没有说话。
表面上朱棣对朱高煦口中的好消息不闻不问。
然而实际上,朱棣的注意力一直都在朱高煦的身上。
朱高煦见此也是对着众人说道:“你们知道我们刚刚进城的时候,看见的那一片良田的杂草吗?”
朱瞻基听见这话,也是回忆起他们入城的时候。
城外的几乎所有的良田都被种上了杂草。
他们都还记得,朱棣也因为这件事,脸色大变。
说实话,若不是朱瞻旭的那一句草民朱瞻旭,把朱棣的脑子给气糊涂了。
不然朱棣是必然要追究朱瞻旭的责任的。
城外的良田面积不算小。
都用来种植杂草(土豆)也确实足以让朱棣愤怒。
不过朱棣也询问了临水县的知府林阳。
城外的那些并不是他们口中的杂草。
而是朱瞻旭手下商会特有的美食。
而且极其的廉价,三文钱一斤土豆。
到现在他们都不明白,为何三文钱一斤土豆?
如此廉价的粮食他们还是第一次见。
不管是主食亦或者是菜,也不至于如此廉价。
甚至可以说是慈善了。
但朱棣知道,朱瞻旭是一个商人,不会做赔本的买卖。
这也是朱棣不理解为何三文钱一斤土豆的原因。
同时也知道,朱瞻旭并不是那种利益为上的商人。
这些天他们在临水县也是没有闲着。
无论是走访到那里,亦或者是城外的山村。
都是一样的结果。
那就是朱瞻旭的名声极好。
甚至在这临水县的名声,已经盖过了朱高炽的名声。
其他地方他们不知道,但朱棣知道一点的是这临水县对朱瞻旭的评价都是一致的好。
或许逮到一个小孩问:朱棣是谁?他们不知道。
但要是问道:朱瞻旭是谁,他们一定知道。
十年的时间,朱瞻旭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江南地区。
并且从锦衣卫的口中得知,江南这十年来缴税好像是其他地区加起来还要多。
朱棣能猜到一些,这估计就是朱瞻旭的缘故吧。
真正的做到了还利于民。
从这里就可看出朱瞻旭和其他的商人并不一样。
“二哥,你就别买关子了,而且我们都知道城外的那些杂草都是土豆。”
听见这话的朱高煦也是笑了笑,说道:“既然你们知道了,那我也就不瞒着了。”
“你们知道土豆的亩产量有多少吗?”
听见这话的朱瞻基姚广孝等人也是相互对视一眼。
朱瞻基试探性的说道:“按照我最近的观察来看,应该有亩产一百五十斤吧。”
这些天朱瞻基也看过了这个名为土豆的玩意。
自从吃了一次之后是真的有些爱不释手。
自然就去了解了一下这个土豆。
在朱瞻基的眼中,这个土豆做为蔬菜类,产量应该最多也就到了一个两百斤的样子。
这是最多的情况,至于正常情况应该也就一百五十斤的样子。
根据市场价来说,这么便宜应该就是这个亩产量了。
毕竟主粮水稻的亩产量也不过两百二十斤每亩。
北方的小麦更是一百二十斤每亩。
朱高煦嘴角一歪,笑了笑:“才一百五十斤?你是在看不起谁呢?”
朱高煦这嚣张的嘴脸,也是成功引起了朱棣的注意。
难不成这土豆要比亩产一百五十斤还要高?
姚广孝也是附和着朱高煦笑道:“难不成这土豆之物,已经达到了亩产五百斤?”
这句话一出,但看朱棣和朱高燧的表情就知道。
他们并不相信姚广孝说的亩产五百斤。
其实当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,不要说朱棣等人了。
就连姚广孝自己都有些不信。
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脱口而出五百斤。
也是有些后悔,这世界哪有什么粮食产物能达到亩产五百斤。
历史上粮食产量最高的时候,也不过三百斤。
四百斤都没有,怎么可能亩产五百斤。
见四个人都猜不中,朱高煦也是耐不住性子,直接对着四人说道。
“土豆的亩产量已经到达千斤!”
空气瞬间凝结,空间仿佛静止,时间仿佛停滞。
一息之后,只见朱棣刚递到嘴边的茶杯,在此时掉落在地上。
陶瓷破碎发出的声音,打破了这静寂的场面。
朱棣的目光也是缓缓朝着朱高煦望去!
原本对朱瞻旭心中的怒火在这一瞬间全部消失。
朱高燧此时率先开口说道:“二哥,这可不兴开玩笑啊!”
朱瞻基也附和道:“是啊二叔,不要说亩产千斤的粮食产物了,就连亩产五百斤的粮食我都没有见过。”
就连一向平静的姚广孝也不平静的说道:“汉王殿下,老衲曾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未曾听说何处或者书中有如此粮食的记载啊?”
亩产千斤啊!也就是一片普通田地的十倍之多。
也就是说,一年收到的粮食足以比肩十年,也就是说大明的发展速度将是十倍发展。
这让人如何能相信!
PS:求数据,鲜花到一万,直接爆更五章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