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半的粮食,也就是代表着五成的抽成。
朱瞻旭提供技术和种子,便要抽走五成的粮食。
而土地,人力物力都是他们自己花钱。
朱高煦看着朱棣,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他也不知道该帮助那一边。
一边是自己的亲儿子,一边是自己的亲爹。
最终,朱高煦还是选择和朱瞻旭谈一下。
看能不能把这个抽成降低一些。
朱高煦也感觉到这个五成的粮食抽成也实在是有些高了。
于是朱高煦对着朱棣说道:“爹,我去劝劝旭儿。”
朱棣略微的点了点头,默许了朱高煦的话。
说罢,朱高煦便来到了朱瞻旭的面前。
小声的说道:“旭儿,我好歹也是你爹,皇帝好歹也是你爷爷。”
“你这个五成抽成是不是有点太多了啊。”
面对朱高煦的劝说,朱瞻旭并未感觉到意外。
毕竟朱瞻旭和朱高煦是站在不同的角度。
朱瞻旭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,朱高煦则是站在国家的角度。
两者都没有什么问题。
面对朱高煦的恳求,朱瞻旭淡淡的说道:“爹,我是商人。”
“你要知道,我不和朝廷合作,我依旧垄断整个土豆市场。”
“但朝廷没有了我的技术和种子,他能做到亩产千斤之上吗?”
“爹,您要知道,商人可以拥有爱国之心,但绝对不能有妇人之仁。”
听见朱瞻旭的话,道理他也明白。
随后朱高煦见讲道理不行,就开始打起了感情牌。
讲述自己怎么怎么难,讲述朝廷怎么怎么难。
最终,在汉王妃和朱高煦的共同努力下。
朱瞻旭最终还是松口了。
朱棣再次来到朱瞻旭的面前。
“你愿意让出多少成。”
朱棣内心有些忐忑的望着面前朱瞻旭。
心中只希望朱瞻旭能少拿一些抽成。
毕竟只要朱瞻旭能少拿一些,自己距离北伐的日子就能更近一步。
朱瞻旭淡淡的说道:“我可以只拿一成,但我要你答应我三个条件。”
朱棣顿了顿。
“什么条件?”
朱瞻旭思考了一会,暂时没有想到朱棣能给自己什么。
朱棣有的,自己也不是很想要。
于是便说道:“我还没有想好,等我想到了自然就会说。”
听见这话的朱棣沉默了。
朱棣毕竟是一国之君,一国之君的承诺可谓大,也可谓小。
不过朱棣思考了片刻之后,便答应了朱瞻旭的请求。
因为朱棣的心中是在太过迫切的想要北伐了。
现在的朱棣已经快要老了,时间转瞬即逝。
朱棣明白,自己不能在浪费太多的时间在筹集钱粮上。
或许还能在有生之年,灭绝元军和北方外族。
以四成的粮食,换取了朱棣的三个条件。
得到了土豆的种子和种植技术的朱棣很是开心。
于是宣布,宴请临水城的官员吃一顿饭。
本来朱棣是想要小小的宴请一下百姓的。
但是考虑到自己的兜比脸都干净。
也就放弃了宴请百姓的想法。
而官员之中,自然是连同朱瞻旭也一起被邀请了。
朱瞻旭也是没有拒绝。
朱瞻旭看着手中的邀请函,嘴角略微扬起一丝的笑容。
此时朱瞻旭身旁的蒙徐很是不理解。
“主上我不明白。”
“不明白什么?”
“您为何要和朝廷合作?仅仅是为了那一成的粮食和三个皇帝的承诺?”
“就算是朝廷一年土豆一成的产量,也不过我们五天的收入吧。”
事实上,就算是土豆的五成抽成,在朱瞻旭的眼中,都只不过是一些蚊子腿。
蒙徐也不明白,为何朱瞻旭要和朝廷合作,而且就只有这一点蝇头小利。
面对蒙徐的困惑,朱瞻旭淡淡的笑道:“蒙徐,不要忘了,你们现在还在锦衣卫的重点关注名单之中。”
“用土豆之利,来把他们的视线转移,不是一件好事吗?”
或许和朝廷合作会打断自己对土豆这个东西的垄断。
舍去了一些利益。
但朱瞻旭并不在乎,因为自己手上的农作物可不只有这一种。
十年的时间,三年用来发家,至于剩下的七年,可以做的事情就很多了。
而土豆的培育也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。
随后朱瞻旭对着身后蒙徐说道:“森林有传来什么最新的消息吗?”
听见朱瞻旭的询问,蒙徐回应道:“主上,目前蚂蚁那边传来消息,最新的战舰研究已经初步完成。”
“一艘战舰能够容纳的人数也从两千,提升到了三千五百人。”
森林是朱瞻旭手下第一情报组织。
而蚂蚁则是朱瞻旭手下的研究院一般的存在。
也就是森林的一个分支。
很多东西朱瞻旭都会让蚂蚁去研究完成。
就比如能够容纳三千五百人的战舰。
朱瞻旭听见最新战舰研究完成,嘴角也是情不自禁的上扬。
朱瞻在明白一个道理,自己是商人,不求暴利没有错。
但这是对大明百姓的标准,对海外的那些国家,朱瞻旭可没有必要心慈手软了。
朱瞻旭已经成为了大明的首富。
在过几年,自己的钱财必定会来到一个顶峰。
也就是瓶颈,大明一共就这么大,人口短时间内也涨不上来。
加上自己走的商道和利益至上的商道不一样。
想要更上一层楼,自然就是不能局限与大明。
这也是为什么朱瞻旭要研究战船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毕竟美洲现在应该还未完全开化。
虽然朱瞻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去把美洲打下来。
但先准备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。
随后蒙徐继续说道:“对了主上,炎黄军,炎将军让我询问主上。”
“距今拿下高句丽已经有三年了,最近有什么新的指示吗?。”
现在的高句丽已经落入了朱瞻旭的手中。
朱瞻旭成为江南首富之后,并没有闲着。
想要培养属于自己手中的武装力量,但在大明境内是不太可能。
毕竟军队这东西稍微走漏一点风声,可就是砍头的大罪。
而且在大明境内,也不能放开手脚。
于是朱瞻旭便将目光投向了外族的身上。
思来想去,朱瞻旭最终选择了高句丽这个国家。
开始用自己的财力养兵,然后送往高句丽,伺机而动。
之所以朱瞻旭十分放心,也是因为系统的名言就是:只要有钱,就能买到一切。
军队的忠诚度自然是不用多说。
而高句丽现在也成为朱瞻旭的半个基地了。
朱棣的关注度也都在蒙古族的身上,对于高句丽发生的变换。
朱棣只是认为权力的更换而已,并没有太过注意。
PS:求数据,求月票和评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