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日。
朝会之上,群臣议论纷纷。
“陛下,开河修漕事关国体,还望陛下三思!”
大臣们争吵不休。
其争论的关键点,在一条运河上。
大明开国,定都应天府,京都人口渐多。
但粮食的产量。
却是跟不上的。
这人多粮少,唯有从外地调粮。
考虑到现有水系运粮,成本太高,朱元璋曾在数年之前,就已经定下了修筑漕运之计。
从秦淮河口,到洪蓝赴石臼湖之间,修一条七八公里的漕运河流。
这事本是利国利民之举。
可实际操作起来,却出了问题。
到现在修了几年都没完成。
一来修筑漕河的成本,远远超出预计。
二则是负责督办漕事的崇山侯李新,居然闹出了人命。
据说修筑漕运至今,死伤已达数百人。
消息传到应天府。
朝堂震惊。
于是。
今日朝会上,大臣们展开了激辩,争论的核心,就是要不要换人督造漕运。
“陛下,崇山侯虽是武将,但有数次督运工事的履历。他的能力,自是没话说的。”
“臣以为,临阵换将,会出大乱!”
率先替崇山侯说话的。
是户部尚书赵勉。
“不错!历年来兴修漕运,哪一次不要死人?”
“若死了几个人就换人,那任谁也修不完这条运河!”
户部侍郎也站出来支持崇山侯。
户部是主理修漕的重要部门,负责筹备钱粮,他们的意见,分量极重。
立马就有一堆官员站到了户部这边。
“非也!崇山侯督办漕运,耗费钱财甚巨,如今又出了人命事件。长此以往,闹出民变来,可不好收场!”
也有人反对。
此刻站出来的,是工部左侍郎邵永善。
工部更是直接负责修筑事宜,他们的意见更为重要。
也有一拨官员支持这一言论。
要换人督漕。
两拨人争来争去,无法得出结论。
这难题,又被踢回给了朱元璋。
只见朱元璋扬了扬手,示意众人安静下来。
他又道:“崇山侯历年来多次主持工事,从未有误。”
“然则此番修漕,事关重大,朕绝不允许有任何疏失!”
他这话的意思。
自然是支持换人了。
朱元璋随即又道:“修漕事关重大,须得一个有能力的人,才能主持大局。”
“诸位臣工,可有合适人选?”
朱元璋俯视众生,沉声问道。
朝臣们又议论起来。
主理漕运。
可是个肥差,能捞得不少好处。
但眼下漕运亏空严重,赶鸭子上架,怕是难以成事。
再说。
此人被派过去,是顶替那崇山侯的。
天晓得崇山侯会不会有意见,继而挟私报复?
众大臣纠结了一阵。
竟是无人敢站出来。
到最后,竟是先前力争要换崇山侯的工部左侍郎邵永善站了出来。
“陛下,臣愿前往,接任崇山侯!”
这工部左侍郎。
本就主理修筑工事,算得上是专业对口。
邵永善这时站出来。
倒也有理有据。
但他刚刚才跳出来,坚持换掉崇山侯。这会儿再主动将在肥差揽下,实在引人怀疑。
更何况。
这邵永善还有个致命的缺陷。
已有人跳出来反对:“邵侍郎,你才从兵部调来没两天,就想着揽下这么大活,不怕办砸了差事么?”
这邵永善虽身任工部侍郎。
可人家干了大半辈子兵部的活,是个武夫出身。
相较之下。
崇山侯虽也是武将,但已有多年主持工事的经验,比邵永善要好得多。
换了崇山侯李新,来了个邵永善,实在毫无意义。
果然。
朱元璋微微皱了皱眉,那邵永善无需提点,便悻悻退了下去。
“陛下,严某愿领命前往!”
正犹豫间。
又有一人站了出来。
这人是工部右侍郎严震直,他倒是多年的文官,一直在户部、工部迁任,算是有这方面的才干。
百官中。
有人点头支持,也有人暗暗摇头。
朱元璋仍未发话,他看了看众人:“诸位可有意见?”
“陛下,臣认为,不妥!”
这时候。
户部尚书赵勉又站了出来。
这赵勉好歹是一部堂官,品级高过侍郎,由他出面反驳,那严震直也不敢反驳。
赵勉又解释道:“严侍郎的才干、品行,自是没问题的。只是他资历不足,怕压不住地方官员。”
修筑漕运。
要征调民夫、粮草,还要与各地官员协调议事,侍郎一职虽已是京中高官,但还不足以压制地方官员。
倘若镇不住地方官。
那很难做到清正廉明。
即便你自己不贪,底下人要从中剥扣,你又能如何?
这严震直的年岁不大。
资历确是浅了些。
朝臣们又纷纷点头,深以为然。
朱元璋笑了:“那依赵尚书看,该定谁来主理修漕事宜?”
那赵勉凝神低吟片刻,随即正身拱手:“臣推荐,礼部尚书任亨泰!”
“任亨泰?”
朱元璋稍一蹙眉。
底下人又开始议论起来,这任亨泰倒是资历够了,
而且其曾在户部任职。
对漕运之事,也有些了解。
看来,他是最适合替代崇山侯李新的人选。
人群之中,户部尚书赵勉幽幽一笑,他微微扭头,朝旁边里瞥了一眼。
在他身旁。
礼部尚书任亨泰默不作声,但却也朝赵勉微一颔首,以示回应。
正当大家以为此事已定时,却听朱元璋又连咳数声。
“众卿肃静,任亨泰确是合适人选。不过朕倒另有一人要推荐,众卿不妨听听朕的意见。”
朱元璋神色冷静,朗声宣道。
“额?”
这话一出,那赵勉脸上的笑容挂不住了。
而先前还默不作声的任亨泰,也微微晃了晃身子,脸上抖了一抖。
百官也很好奇。
天子要任命的人,究竟是谁。
却听朱元璋又道:“皇长孙朱雄英,年少英武,睿智不凡。朕思虑之下,觉得他当得此任!”
此言一出,朝堂顿时陷入安静。
皇长孙?
他不是才十八岁么?
修筑漕河这么重要的事,真要交给一个十八岁的孩子?
正在这时。
却听得朝堂之上,朱元璋又开口了。
“此事,朕尚未决定,众卿家尽可畅所欲言。”
“诸位认为,是礼部尚书任亨泰合适,还是皇长孙朱雄英更为合适?”
……
PS:半夜更新,跪求鲜花,好难过,这么努力更新,但好像没有童鞋在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