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312小说网>历史军事>大明:开局刺杀朱标,朱元璋气炸> 第四十八章 皇长孙此人,手段谋略皆是上乘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十八章 皇长孙此人,手段谋略皆是上乘(1 / 1)

朱雄英大刀阔斧的改革。

使得漕运民夫的生活,得到了极大改善。

与此同时,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力,听说了这里待遇优渥,也主动投身,加入修漕队列。

随着民夫数量增多。

工期紧张的压力,顿时减轻了许多。

在重新分配民夫结构,将老龄民夫调离重岗后,朱雄英又开始折腾了。

“招工?”

“要那么多人作甚?”

刘义看着手里的招工启示。

有些犯迷糊。

大量无业青壮年来投。

漕河上的民夫数量已经够多了,这时候还招的哪门子工?

“我要招的,不是普通的劳动力,而是有技术能力的匠人!”

朱雄英解释道。

修漕毕竟是门技术活,有匠人在头引导,工作的效率会更快,工程质量也会更好。

目前的民夫队伍里。

掌有专业技能的人,还是太少。

朱雄英要多招些泥瓦石匠,添补进民夫队列。

“可是……”刘义挠了挠头,“那匠人的薪俸可不低啊!一个工匠,起码得顶三个普通劳力呢!”

此时的工匠。

已超脱于普通农民,在户籍,身份上,都比一般农户要高半级。

招收工匠,势必要多花钱财。

虽然已经筹得充盈钱财,但花费这么大成本,招收工匠,显得有些奢靡。

“花多少钱也要请!”

朱雄英深知专业的事情得有专业的人来领头,多花些钱,请来工匠,绝对能节省工期,提高工程质量。

“去吧!”

将那招工告示丢给刘义。

朱雄英吩咐他下发周边县衙,从周边地区打量招收工匠。

得益于民夫们在家书中多加夸赞,朱雄英在周边乡县里,颇有些好名声。

消息一经发布。

大量工匠前来投奔,参与到修漕大业之中。

等到朱雄英完成所有前期准备,时间又过去了一个月。

这一个月里。

原本糟糕的漕运,已被整理地井井有条,重新不如正轨。

而朱雄英也顺道收到诸多百姓赞誉。

……

北平府,乃是北方重镇,也是中原地区的北门户。

自古以来。

这里抗击外虏,抵御异族的重要节点。

大明朝建立伊始,朱元璋便大肆分封,委任朱家子弟于各地值守。

而北平府作为抵御强敌的桥头堡垒,便分封给了诸皇子中,最为英武的燕王朱棣。

此刻的北平府北城墙上,冷冽的寒风吹来,吹在一脸凝肃的朱棣脸上,将他那棱角分明的面孔,削得更加刚毅有神。

“姚师傅,近来高炽的学业如何?”

走在城楼之上。

朱棣随口向身后的一名僧人问话。

那僧人亦步亦趋,看上去对朱棣很是恭敬,然其眉眼之中,自有一番傲骨。

这人便是北平庆寿寺主持,僧人姚广孝。

这姚光孝。

并非北平生人,他早在洪武八年,以通儒僧人的身份,被朱元璋召入京中。

然而,他在应天府的经历,并不算顺遂,并没有得到重用。

但在那里。

姚广孝结识了一位重要人物——燕王朱棣。

朱棣与姚广孝相谈甚欢,彼此倾心,于是便将姚广孝带到了北平。

名义上,姚广孝是北平庆寿寺的主持,并非燕王府中人。

然而。

朱棣对姚广孝颇为看重,并以教授世子朱高炽为由,将姚广孝引入王府。

此刻朱棣问及世子学业,姚广孝上前两步:“世子近些时日,学业渐成,他于学问一道,颇有些天赋。”

朱棣点了点头:“高炽此人,生性谦和,读书做学问自是极好的。”

“只是……”他话锋一转,“生在皇家,过于圆融,没有半点锋芒,却也是不好的。”

“姚师傅,本王深知你是有长远抱负之人,召你进府教授高炽,也是希望你能改一改他的性子。”

姚广孝此人。

虽是僧人,但其谈吐犀利,常有惊人言论。朱棣让其教授世子,正是希望他能影响朱高炽,使之多些锋芒。

姚广孝笑了笑:“王爷此言差矣,王爷乃是世间最锐利锋芒之人,世子又王爷蔽佑,又何须锋芒?”

朱棣的脸色。

有些阴沉,他低头思虑了许久,终是微微叹气,不再言语。

那姚广孝却又笑了起来,这笑容高深莫测,就连朱棣一时也难以揣度。

“姚师傅为何发笑?”朱棣问道。

姚广孝轻捻念珠,微一颔首道:“王爷是否被应天府的消息,乱了心神?”

“哦?”

听到这话,朱棣顿住脚步,他回过头,幽幽看着姚广孝。

“姚师傅竟能看穿本王心中所想?那姚师傅不妨说说,本王是被何事影响心神?”

姚广孝笑了笑,单手持珠施礼:“应天府南郊,近来在兴修漕河,王爷此刻所忧,正在那条河上。”

“漕河?”

朱棣笑了笑,又回转过身去。

他背负着手,仰头望了望天。

“姚师傅,你确是心思机巧,眼光敏锐!”

再回过身子,朱棣眼中含光。

“不错,本王此刻所想,正是那督造漕河的皇长孙殿下。”

“不过……你说本王心中忧虑,却是无端揣测。本王此刻,心中有喜无忧!”

“我大明朝皇长孙殿下如此英武睿智,身为大明燕王,我有何担忧?”

姚广孝微微一笑,并未就“是忧是喜”的话题。

与朱棣争辩下去。

他依旧保持着世外高僧那出尘气度,微微笑了笑:“皇长孙此人,手段谋略皆是上乘,着实是新一代皇孙之中的佼佼者。”

“略施计谋,便拿下崇山侯李新。再锐意革新,改革漕运,使那漕河修造,步入正轨。”

“这般能耐手段,在年轻一代之中,实属少见。”

“比之高炽呢?”朱棣突然道。

姚广孝顿了顿,似在沉吟。

“世子固然优异,但他与那皇长孙,二者截然不同。世子持正圆融,更具守成之象。而那皇长孙,则锐意进取,锋芒更盛。”

“对于王爷来说,世子便是最好的世子。王爷英武睿智,正需要世子这样冲淡的性子来中和。”

姚广孝的话,只说了一半。

但朱棣已转头望向城外,将姚广孝没说的那半句话,补充完整:“而对于太子皇兄那般稳重的人来说,皇长孙朱雄英,也是最好的助力……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